数学教学计划

时间:2023-10-30 20:11:12
实用的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汇编8篇

实用的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汇编8篇

时间流逝得如此之快,又将迎来新的工作,新的挑战,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计划了。什么样的计划才是有效的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教学计划9篇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数学教学计划 篇1

一、教学内容

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:大数的认识,三位数乘两位数,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,角的度量,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,复式条形统计图,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。

二、教学目标

1、认识计数单位“十万”“百万”“千万”“亿”“十亿”“百亿”“千亿”,认识自然数,掌握十进制计数法,会根据数级读、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,会根据要求用“四舍五入”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。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,进一步培养数感。

2、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、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,会进行相应的乘、除法估算和验算。

3、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(积在100以内)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,整十数除整十数、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。

4、认识直线、射线和线段,知道它们的区别;认识常见的几种角,会比较角的大小,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,能按指定度数画角。认识垂线、平行线,会用直尺、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;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。

5、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,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,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。

6、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、提出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,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,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三、教学重点

大数的认识,三位数乘两位数,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,角的度量,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。

四、学生情况分析

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,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。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,喜欢学习数学,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,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。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,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,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,更要注意因材施教。

五、教学措施

1、注重基础知识教学。注重基础知识教学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,通过实物、教具或者实际实例,正确地理解所讲的概念、性质、法则、公式等的含义防止死记硬背。

2、注重培养计算能力。要求学生算得正确、迅速,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、灵活。练习有计划地安排,在防止学生负担过重的前提下,有计划地安排练习。

3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。提供自主学习,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,使学生有机会创新。鼓励学生动手多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,并解决问题。

4、加强导优辅差工作,特别是差生的辅导,努力使他们赶上来。

六、教学进度

周 次

日 期

教 学 内 容

1

9月5日--9月11日

一、认识更大的数

2

9月12日--9月18日

一、认识更大的数

3

9月19日--9月25日

一、认识更大的数

4

9月26日-10月2日

二、线与角

5

10月3日-10月9日

国庆节

6

10月10日-10月16日

二、线与角

7

10月17日-10月23日

三、乘法

8

10月24日-10月30日

三、乘法、整理与复习(一)

9

10月31日-11月6日

四、图形的变换

10

11月7日-11月13日

期中复习、考试

11

11月14日-11月20日

五、除法

12

11月21日--11月27日

五、除法

13

11月28日-12月4日

五、除法

14

12月5日--12月11日

五、除法

15

12月12日--12月18日

六、方向与位置

16

12月19日--12月24日

七、生活中的负数

17

12月25日--12月31日

整理与复习(二)

18

元月1日----元月7日

八、统计

19

元月8日----元月14日

总复习

20

元月15日---元月21日

期末总复习

21

元月22日-元月28日

期末考试

数学教学计划 篇2

本学期,我继续担任七年七班的数学教学工作,回想过去的一个学期,我所教的班级总体成绩还算理想,期末测试比期中测试有了很大的进步,在及格人数上有了很大的提高。但有部分学生期末成绩不理想,仍需不断努力。

所以这个学期我一定要励精图治,将七年七班的数学各项指标都提上去,特别是争取更多的人及格,优秀学生有所增加。

一、指导思想:

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,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新标准。以新的教育理念,优化课堂教学结构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,突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,体现“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,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、组织者、帮助者”的教学基础理念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。

二、教材分析:

七年级数学下册共有六章。在教学过程中,应该清楚的认识数学学习的重要性,对各章之间的联系。然后由具体到抽象,有特殊到一般的基础性教学掌握,再有就是在整式基础上学习方程的运用(这在小学知识中就有提到)。

在课本正文中设置了“思考”“探究”“归纳”等栏目,栏目中以问题、留白或填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、合作交流的空间。

在教学活动中,适当的安排“阅读与思考”“观察与猜想”“实验与探究”等课后或课外知识。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,扩大学生的知识面,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学习。

三、学情分析:

七年七班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,学生学习环境差,学生基础薄弱,缺乏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。为了照顾这些学生,课程进度缓慢。但部分学生学习仍非常刻苦,为了照顾这部分的同学,在教学活动中也讲解一些课外知识,从而不耽误他们每一个人的学习需求。在教学设计时多以中等偏下水平为参考标准。

四、教学要求与具体措施:

……此处隐藏7660个字……

1、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2课时

2、三角形面积的计算2课时

3、梯形面积的计算3课时

4、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1课时

整理和复习2课时

实践活动;绿化校园1课时

机动3课时

(四)、简易方程(22课时)

1、用字母表示数5课时

2、解简易方程5课时

3、列方程解应用题10课时

整理和复习2课时

机动4课时

(五)、总复习6课时

数学教学计划 篇8

教学目标:

1.(1)掌握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方法;理解过直线上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尺规作图原理;(2)理解并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。(3) 会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推理论证,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;(4)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中,能进行有条理地思考,形成简单的推理能力; (5)使学生经历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的过程,领会用操作、归纳、推理论证得出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。

教学重点: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及其应用。

教学难点:角平分线的尺规作图方法的提炼与角平分线性质的灵活应用。

教学过程:

活动一、知识回顾

1、不利用工具,请你将一张用纸片做的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。你有什么办法?再打开纸片 ,看看折痕与这个角有何关系?

2、请叙述角平分线的定义。

活动二、情景引入

如图,是一个角平分仪,其中AB=AD,BC=DC.将点A放在角的顶点,AB和AD沿着角的两边放下,沿AC画一条射线AE,AE就是角平分线,你能说明它的道理吗?

证明:在△ACD和△ACB中

AD=AB(已知)

∵ DC=BC(已知)

CA=CA(公共边)

∴ △ACD≌△ACB(SSS)

∴∠CAD=∠CAB(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)

∴AC平分∠DAB(角平分线的定义)

活动三、新知探究

一、根据角平分仪的制作原理怎样作一个角的平分线?(不用角平分仪或量角器,要求尺规作图)

二、怎样用尺规作图方法作已知直线的垂线?(过这条直线上一点)

(1)平分平角∠AOB(如下图所示)

(2)通过上面的步骤,得到射线OC以后,把它反向延长得到直线CD,直线CD与直线AB是什么关系?

(3)结论:作平角的平分线即可平分平角,由此也得到过直线上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的方法。

三、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

1、已知:如图,OC平分∠AOB,点P在OC上,PD⊥OA于点D,PE⊥OB于点E,PD与PE有何关系?并证明。

解:PD与PE相等。证明如下:

∵OC平分∠AOB(已知)

∴∠1=∠2 (角平分线的定义)

∵PD⊥OA,PE⊥OB (已知)

∴∠PDO=∠PEO (垂直的定义)

在△PDO和△PEO中

∠PDO=∠PEO (已证)

∵ ∠1=∠2 (已证)

OP=OP (公共边)

∴△PDO≌△PEO (AAS)

∴PD=PE (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)

2、由此得到角平分线的性质: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。

3、利用此性质怎样书写推理过程?

∵OC平分∠AOB,点P在OC上,且 PD⊥OA于D,PE⊥OB于E

∴PD=PE(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)

活动四、例题讲解

例。已知:如图,△ABC的角平分线BM、CN相交于点P.

求证:点P到三边AB、BC、CA的距离相等

证明:过点P作PD 、PE、PF分别垂直于AB、BC、CA,

垂足为D、E、F

∵BM是△ABC的角平分线,点P在BM上

∴PD=PE (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)

同理:PE=PF.∴ PD=PE=PF.

即点P到边AB、BC、CA的距离相等

活动五、实践应用

1.如图:在△ABC中,∠C=90°,AD是∠BAC的平分线,DE⊥AB于E,F在AC上,BD=DF.求证:CF=EB

分析:要证CF=EB,首先我们想到的是要证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,即Rt△CDF≌Rt△EDB.

现已有一个条件BD=DF,还需要我们找什么条件?

注意到题设条件:AD是∠BAC的平分线,DE⊥AB于E, ∠C=90°故有:DC=DE (角平分线的性质)

进而可用HL证明上述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

证明:∵∠C=90°∴DC⊥AC

又∵AD是∠BAC的平分线,DE⊥AB于E

∴∠DEB=90°,DC=DE(角平分线的性质)

在Rt△CDF和Rt△EDB中

DF=DB(已知)

DC=DE(已证)

∴ Rt△CDF≌Rt△EDB(HL)

∴ CF=EB(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)

2、已知:如右下图,在△ABC中,AD是它的角平分线,且BD=CD,DE⊥AB,DF⊥AC,垂足分别是E,F.

求证:EB=FC.

证明:∵AD是△ABC的角平分线,且DE⊥AB于E,DF⊥AC于F

∴∠DEB=∠DFC=90°(垂直的定义)

DE=DF(角平分线的性质)

在Rt△DEB和Rt△DFC中

BD=CD

DE=DF

∴Rt△DEB≌Rt△DFC(HL)

∴EB=FC(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)

3.已知:如图,△ABC的两个外角的平分线BD与CE相交于点P.

求证:点P到三边AB,BC,CA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。

证明:作PF⊥BC于F,PG⊥AB于G,PH⊥AC于H.

又∵△ABC的两个外角的平分线BD与CE相交于点P

∴PG=PF , PF=PH(角平分线的性质)

即PG=PF=PH

∴点P到三边AB,BC,CA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。

活动六、归纳总结

1、定理: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。

2、定理的使用形式:

∵OC是∠AOB的平分线,P是OC上任意一点,PD⊥OA,PE⊥OB,垂足分别是D,E(已知)

∴PD=PE(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)。

尺规作图:①作已知角的平分线;②过直线上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。

作业布置: 1.预习课本P21~P23

2.完成课本P22T2,P23T4,5

《实用的数学教学计划范文汇编8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